土地倫理的啟示
讀經:出23:10-19
選讀經文:
10.「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集地的出產。 11.只是第七年你要讓地歇息,不耕不種,使你百姓中的貧窮人有吃的;他們吃剩的,野獸可以吃。你的葡萄園和橄欖園也要照樣辦理。 12.「六日你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驢可以歇息,也讓你使女的兒子和寄居的可以恢復精力。… 14.「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節。 15.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因為你是在這月離開了埃及。誰也不可空手來朝見我。 16.你要守收割節,收田間所種、勞碌所得初熟之物。你年底收藏田間勞碌所得時,要守收藏節。 17.所有的男丁都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
時代默想:
在古代農業社會,土地是百姓賴以為生的重要資源,約書的教導就是要在安息年讓地有歇息的機會,我們知道在農耕過程中,讓土地歇息有助提升生產力。
不過經文的焦點是為貧寒者的生活,顯明神對人的仁愛與關懷,讓地的出產供給貧寒者的需要。
今天,仍有不少教會按此原則,讓傳道人享有安息年假,目的是讓他們在事奉一段時間後能繼續進修配合牧養上的整合或另類的體驗,例如宣教和觀摩考察學習。
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做法,當然實際上的執行就要按各教會的情況作出調整。
(出23:12)表面上是跟十誡的守安息日沒有分別,其實這裏是重視復原:「使牛、驢可以歇息,也讓你使女的兒子和寄居的可以恢復精力。」
其中受惠的是所有人,包括「使女的兒子」和「寄居的」,釋放出階級平等的信息,牛驢得以歇息,也流露人道精神,不讓利益的考慮削弱對上帝創造的尊重和受造物的愛護。
(出23:14-19)提及的三個節期,其實也和農耕的氣節有關:
除酵節在春季,是大麥成熟期;
收割節(又稱五旬節)則與小麥的收割吻合;
收藏節則標誌整年的農耕循環完結。
這三個節期都要以朝聖(「朝見主耶和華」,出23:17)的形式慶祝,藉此表明是專為主而做的(「向我」,出23:14)。
在守節期間人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專注紀念神在選民歷史中的作為。
今日的經文,令我想到禮拜堂在疫症期間教會停止聚會時,我們是否就不能敬拜神?其實當我們在郊野走走,沐浴在大自然中,也是我們一個敬拜主的神性時刻。
都市人往往輕視土地及其產業,以為只有經濟活動才是最有價值,其實回歸神的創造讓我們的心靈更寬廣!
回應禱告:
求主讓我們懂得在生活上各方面的體驗,都能分別為聖紀念祢。奉主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