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總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讀經:士10:1-18
選讀經文:
「3.陀拉以後有基列人睚珥興起,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二年。 4.他有三十個兒子,騎着三十匹驢駒。他們有三十座城,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在基列地…
7.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發作,把他們交給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 8.從那年起,他們欺壓迫害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東,亞摩利人境內,基列一帶所有的以色列人,長達十八年… 16.以色列人就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明,事奉耶和華。耶和華因以色列所受的苦難而心裏焦急… 18.基列百姓中的領袖彼此說:「誰領先出去攻打亞捫人,誰就作基列所有居民的領袖。」
時代默想:
聖經在(士10章)所形容的以色列人,他們「又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士10:6)。
「又行……」一句在士師記出現過5次(士10:6,3:12,4:1,6:1,13:1),顯示以色列人重複犯罪的情況,最終成為神執行審判的依據。
經文的前半段(士10:1~5)記錄了兩位「小士師」的事蹟,所謂大小士師,只是敍述方式不同,記錄小士師事蹟的篇幅比較簡短,而且集中記述興起、事奉年期、死亡及安葬四方面。
經文記錄了陀拉「拯救以色列」,帶來了23年的平安生活(士10:1~2)。
至於睚珥的生平,雖有提及他治理以色列人22年,但重點卻只記載了他的產業和財富,如何過多妻多子(能有30個兒子是多妻的表現)的富裕生活。
作者顯然想藉此暗示當時的士師開始變得富有(擁有30座城),隨之而來就是過受世俗影響的物質的生活。
睚珥跟基甸一樣都是藉很多兒子鞏固自己的權力。
而且百姓轉離神再去拜偶像,士師的循環又再一次描述。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發作,把他們交給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從那年起,他們欺壓迫害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東,亞摩利人境內,基列一帶所有的以色列人,長達十八年…」
為何人總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我看這仍是出自人功利的思想,他們把對耶和華的信仰只連結在禍福的中。
他們不明白律法內的誡命、律例和典章背後的意義是要他們成為萬民中的示範。
讓萬國萬族都能歸向神,作祂的子民。
究竟,我們今日信主是否只是基於或停留在神給我們的好處?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是在實踐拜巴力的信仰。
我們信神如果只是注目於他的賜福,就不可承受生命中的苦難。
回應禱告:
願主幫助我要與神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無論外在環境如何,仍能立願一生追隨主。奉主名禱告。阿們。